企业领取补贴后跑路(企业领取补贴后“跑路”现象频现)
0 2023-05-22
摘要:企业在领取补贴后“跑路”现象频现,给国家及相关部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阐述,提出了相关建议。
1、当前补贴制度存在缺陷,对于企业在获得补贴后无法按期履行协议的问题,制度没有明确的约束和处罚。企业不担心因“跑路”造成的后果,即使被追究法律责任,他们经常是可以轻轻松松地就逍遥法外了。
2、政府在出台补贴政策时,没有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查。许多企业只是赶着申请补贴,却未曾实行开业,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去完成项目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申请补贴几乎变成了一种欺诈行为。
3、补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管,没有完善的跟踪机制,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发现企业问题,对脚踏实地、守信用的企业来说并不公平,也匪夷所思。
1、地方政府为争夺补贴经常进行恶性竞争,一味施压企业降低成本,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。若企业无力承受这种压力或经营失败,“跑路”是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2、一些地方官员不顾风险,不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认真审核、跟踪,也没有对跑路企业进行任何跟踪管理,企业轻而易举“跑路”。
3、地方政府对“跑路”企业的处置缺少实际的惩罚措施,由于一些官员和企业之间导致形同虚设的处理结果,这种现象进一步促进了贪污和腐败的发生。
1、一些企业在完全拥有了补贴资金后,就不再投入更多的时间、人力和资源,因为他们的重点并不在生产或服务上,而在于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。
2、企业的管理不善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企业不能通过责任制来约束员工,普遍存在溢出现象,往往容易导致大量浪费,减弱了企业的灵活性和执行效率。
3、企业面临的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相互作用,如果企业不能把握外部机会的出现和不断调整内部管理的不足,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,因此往往会“跑路”。
1、为了追求利润,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收,将承担税收的责任赋予给其他企业。带来的结果是,一些企业为了便宜利益,对相关税收管理制度进行欺诈,造成税收的流失,疏通政府与自己的联系,破坏经济秩序。
2、一些企业在发展初期,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补贴,开展腐败行为,套取补贴,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效率。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埋设的危害逐渐爆发,企业“跑路”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3、一些企业长时间存在管理混乱、经营不善等问题,往往利用金钱、权力等关系,继而偷逃税收,获得不合理的经济利益,让企业的正常运营无法继续下去,该企业就会被迫“跑路”。
针对企业领取补贴后“跑路”现象频现这一问题,应该加强补贴制度的监管,健全补贴企业的资格审查制度,完善补贴案件的立案、调查、审理和追究责任制度。同时,应该强化企业诚信性的维护和监管,防止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影响到其他企业,也要增强地方政府在企业跑路惩罚、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支撑。另外,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,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,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保证,提高企业的竞争力,从而减少企业“跑路”现象的发生。
本文由企业补贴整理